現在的中學生,原來都是富貴非常的小人類。
我唸進修課程班上好些是中學生,新世代的他們說八千多元的書包是最‧基‧本‧的價錢。某個唸初中的小女生更有好幾個不同顏色的山茶花牌手袋 (上學喎!咩事?!)
我這種八十年代出生的普通中學生,想當年幾百元一個普通書包會用一整個學年 (或更多)。
.
小時候想看書的唯一辦法就是到圖書館。
當時曾癲狂地擁有五張圖書証 (加上爸媽弟妹的),每次借上廿多本書捧回家中極度快樂 (難怪手臂如此粗壯)。除了圖書館也間中到書店打書釘,有心混吉的我偶爾也會買書,大概就是一個月數本吧。
.
現在長大了後則以狂風掃落葉姿態購書,反正,買書是不會令人傾家蕩產的。一雙仙履的價錢已足夠買一整個月要看的書,書其實真的不貴啊 (這論點很廢,其實只是你喜歡一樣東西,多少錢也不會感到貴),倒是很懷念小時候那種只能在云云書海中選一兩本來買的那種割愛心情。
.
十年前的某個週末,如常地站在書店內猶豫著該帶哪一本回家。
最後,選了一本台灣出版的圖文書: 「交換日記」
交換日記的兩位作者本身是互不認識的,某次剛巧一起接受同一雜誌的訪問,無意中興起了不如一起寫交換日記再出書的念頭,兩人便開始用傳真機玩起交換日記來。
每頁都是用塗鴉手寫的形式寫好再傳真給對方,二人聊的全是生活上的微碎小事。
原定出版兩本來玩玩就算。
寫完兩本以後,編輯竟提出讓她們兩人到法國南部生活兩個月去寫交換日記的念頭,不懂法文的她們誤打誤撞地又完成了第三本《交換日記三:請問法國在哪裡》
年復年地一年出版一本,每年買交換日記已變成我一年一度要做的重要項目。
.
剛剛飛到台北的那一趟,在誠品買了新鮮出爐的這個她。
不經不覺,已踏入第11個年頭( ! ! ! )
.
猶記得從前更有個交換日記的討論區(不是現在的那一個),很多從第一本開始看的老讀者經常在那裡流連。
某次兩位作者在台北辦新書簽名會後,台北讀者準備了兩張小卡片送給她們。後來忘了如何出現了誤差,打算送給張妙如的那張她趕不及收到就要返回美國,而某些讀者又還未在卡片上簽名留言。
最後大家在討論區上發起了「人傳人卡片大行動」 (這名是我亂改,已忘了當時叫什麼),誰想在卡片上留言就在討論區上報名,整理好一張讀者清單後依地區排成次序再互相留下聯絡方法。
人傳人的方法是:讀者甲在卡片上寫完留言再寄給讀者乙!!
光是聽到也讓人感到好瘋狂吧,那張人名清單是長得嚇人。
最利害的是那所謂的讀者地區是包括:
台北、台中、台南、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
如果沒記錯還有那些在外國居住的讀者。
每個人收到卡片後也死不執輸地在卡片上貼上圖片呀小手作呀小禮物呀之類,來到香港這一站時,那張所謂的卡片已像字典一樣的驚人地龐大(也極重)。
當時大家極度害怕在其中一站會寄失,每個人收到卡片後也興奮地在討論區上報平安,某些讀者更乾脆相約見面轉交卡片,最後這張卡片在地球上跑了一大圈,一人傳一人地寫下一字一句,最後在多個月後平安寄到作者手上。
.
不是什麼文學經典,只是聊生活碎事的一本圖文書而已,但它可說是多年來伴我成長的巨著。
微小如細菌(?)的它,滿載著生活的力量。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